煤炭作为我国的传统能源,为我国的经济发展和建设作出了突出的贡献。随着煤炭给环境带来的问题日益突出和新兴能源的成熟,我国的煤炭行业需要作出调整和改变。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勾勒出了“十四五”煤炭行业发展路线图:继续深化煤炭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调整产能结构、建设储备能力、完善交易体系、实现转型升级,规划建设一批大型现代化煤矿和煤炭储备项目。值得注意的是,山西等产煤大省煤炭国企改革提速,战略性重组、专业化整合已成趋势。行业集中度将进一步提高,“大集团+小上市公司”的格局将为资产注入创造良机。
煤炭国企重组整合提速
经过短短两个月时间,基本完成重组工作任务的晋能控股集团首次参加交易会,在开幕式上,与八家客户签订了五年期中长期合作协议,签约合同总量5.2亿吨。
下一步这三大主业将按照集团化管控、板块化运营、专业化发展的模式去推动产业整合发展,同时将努力通过各项内部改革,实现人才、管理、队伍、文化等融合,发挥出1+1>2的效果,打造世界一流的高科技、高效率、智能化、环境友好型现代能源旗舰劲旅,到“十四五”末,实现6亿吨的煤炭产量、6000亿元的营业销售、600亿元的利润目标。
这种重组整合在山西并不是个例。据介绍,山西大力推进省属煤矿企业战略性重组、专业化整合,还组建了山西焦煤集团,同时,推动太钢集团和中国宝武联合重组,不锈钢产能提升至1000万吨。
山东等地大型煤炭企业之间的新一轮兼并重组也在提速。山东能源与兖矿集团重组后的山东能源集团定位为山东省能源产业的国有资本投资公司。11月30日晚间旗下上市公司公告显示,两家的战略重组事宜已满足交割前提。
下一步煤炭企业将进一步推动兼并重组和产业链的延伸整合,将来可能还会有跨省区的整合,以及更高层次的企业兼并重组,实现国有资本布局优化和高质量发展。
“十四五”供给侧机构性改革将持续深化,以山西为主的煤炭国企改革加速,大型煤企“强强联合”已成趋势,行业集中度有望提升,同时“大集团+小上市公司”格局或将为资产注入创造良机。
加快调整煤炭产能结构
煤炭国企重组整合提速是煤炭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化的一个缩影。国家发展改革委经济运行调节局局长李云卿表示,“十四五”时期,要坚持上大压小、增优汰劣,持续巩固去产能的成果,坚定不移地推进产能结构调整。在坚持产能置换的前提下,保持特定的产能利用率,形成一定的供给力度,同时,科学合理规划建设一批大型现代化煤矿。
在这一过程中,要更加注重利用市场化、法治化的办法。同时,要坚持先立后破的原则,确保市场稳定供应,不能出现因为去产能而无煤可用的情况。
在加快调整产能结构的同时,下一步还要加快建设储备能力、加快实现转型升级。据透露,2020年国家发展改革委按照政府调度、市场化运作的原则,支持了3000多万吨煤炭储备工程建设。2021年,将继续支持各地建设一批煤炭储备项目。
未来一段时期,煤炭消费占比整体上将呈持续下降趋势,逐步要形成煤、油、气、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多维度协调发展、安全高效的能源供给体系,但是煤炭应作为基础性保供能源储备,因此,能源企业既要因势而动,准确定位发展方向,下更大力气,同时要加快一体化发展,在能源结构调整大背景下抢占先机。
智能化是重要方向之一。鲁俊岭表示,力争到“十四五”末,也就是2025年底,全国大型煤矿和灾害严重的矿井基本实现智能化。
完善中长期合同制度保供稳价
“十四五”期间要加快煤炭交易体系建设,进一步完善中长期合同制度。比如进一步完善陆路直达煤的价格机制,同时,要早签、多签、签实、签长煤炭中长期合同。此外,建立健全信用监管机制,强化履约监管。
煤炭行业要巩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成果,坚持煤炭中长期合同制度,深化现代化煤炭市场体系建设,创新煤炭交易市场体制机制,推动煤炭产业链上下游行业企业构建互利共赢、同心同行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提高煤炭交易市场体系运行质量,促进煤炭高质量供给和煤炭市场平稳运行。
数据显示,近年来中长期合同覆盖领域从建材扩大到了冶金、化工等行业,供需双方合同保持在20亿吨以上,产需双方合同量逐年上升,今年已经超过了9亿吨。履约行为越来越规范,全国履约率总体保持在90%以上,特别是在今年疫情对煤炭供需造成较大冲击的不利情况下,煤炭中长期合同执行率仍达到了95%以上。